通知简报
当前位置:主页 > 公告信息 > 通知简报 >

西北“非遗”花儿的产业化发展之路

作者: admin 来源: 未知 时间:2019-07-29

初夏将至,西北地区的花儿歌手们又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从初夏到深秋,西北地区每年举行的花儿会活动有一百多场。”青年花儿歌手索南孙斌29日介绍。

  图为4月17日,青海花儿歌手索南孙斌身着民族服饰在海南州举办的花儿演唱会上一展歌喉。(资料图片)中新社记者 鲁丹阳摄

  花儿被誉为“大西北之魂”、“活着的诗经”,是中国西北地区的特色山歌,广泛流传于甘、宁、青、新等省区。

  2006年,花儿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花儿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年35岁的索南孙斌说,“七八岁放牛的时候,我跟着同村的老人还有父亲学习了简单的花儿,那时候我们只在田间地头唱花儿,没有专门的演艺场所,更没有专业的花儿歌手。”后来经过专业的音乐学习,索南孙斌成为了青海省马俊花儿艺术团的一名花儿歌手。

  “花儿王子”马俊介绍,在二十世纪80年代以前,花儿就是民众自娱自乐、宣泄感情、表达思想的一种唱歌娱乐形式,没有人依靠演唱花儿来谋求生计。

  改革开放后,西北花儿开始进入文化“市场”。“像朱仲禄老师这样的老一辈花儿歌手,把花儿从田间地头推向了舞台,而我们第二代花儿歌手需要做的工作就是让花儿与市场接轨,走产业化发展道路。”马俊说。

  现在已是职业花儿歌手的杨全旭,十多岁时听过朱仲禄和马俊的花儿磁带。他喜欢花儿,并不断跟着磁带中播放的花儿学习。成年以后,出于机缘巧合,他进入了花儿演艺团队。

  如今,杨全旭成立了自己的花儿艺术团,一边从事花儿演艺事业,一边培养下一代花儿传唱人,“我除了教艺术团的歌手演唱花儿外,还给正在读书的孩子们普及花儿知识、教授花儿唱法。”

  随着青海省第一个花儿艺术团的成立,青海其他地区也相继成立了民间职业花儿剧院,开展文化经营活动。“花儿剧院和话剧院及电影院的性质类似,除了提供的文化产品内容不同外,经营模式是完全相同的。”马俊说。

  随着专业花儿歌手的出现和花儿演艺团队的增多,花儿登上了大雅之堂,出现了不少相关影视作品;花儿与旅游产业相融合,成为了文化旅游的重点内容,让更多的游客了解花儿。

  “西北花儿与市场接轨、与经济挂钩,才能让花儿有更加规范的发展路径,在继承与发扬‘非遗’花儿的同时,花儿也给西北地区的文化发展、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马俊说。(完)

Copyright © 2红色文化研究咨询中心 版权所有 hongweihu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