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精神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红色精神 >

红色精神

作者: 未知 来源: 红委会 时间:2019-12-06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积累的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红色文化的两大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价值核心和精神主体。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红色文化中的红色精神,是从红船精神,到井冈山精神、古田会议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太行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等再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抗美援朝精神、“两路”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共同构成我们党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雷锋、王进喜、焦裕禄、孔繁森、谷文昌、杨善洲、廖俊波、王继才等一大批共产党人,继承和发扬红色传统、红色精神,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心系人民,艰苦奋斗,在人民群众心中树起了一座座不朽丰碑,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人民为中心的鲜红底色。--《党建》
红色精神包括:

      1、五四精神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积极创新、探索科学的爱国主义精神
2、红船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立党为公、忠诚为民
3、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实事求是、依靠群众、自力更生
4、古田会议精神运用好思想建党的宝贵经验、坚持党的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弘扬好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继承好严肃党内政治生化活的优良传统。
5、苏区精神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
6、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仆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
7、遵义会议精神坚定信念、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民主团结
8、南泥湾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调查研究 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 ;上下一致、攻克艰难的优良作风;  勇于创造 、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

      9、延安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10、北大荒精神艰苦奋斗、  勇于开拓、 顾全大局、 无私奉献。
    11、抗战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      念
    12、太行精神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万众一心敢于胜利;英勇斗争、无私奉献。
    13、沂蒙精神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14、西柏坡精神坚定信念、敢打必胜;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服从大局、团结群众。

    15、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

    16、两路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精神
    17、大庆精神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求科学、三老四严的科学求实精神;胸怀全局、为国    分忧的奉献精神。
    18、红旗渠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合作、无私奉献。
    19、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20、大别山精神: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
    21、抗美援朝精神: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   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   的国际主义精神。
    22、雷锋精神: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和钉子精神。
    23、焦裕禄精神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
    24、抗洪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
    25、创业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同心同德、团结协作的精神。
    26、抗震救灾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27、特区精神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开放精神追求卓越、崇尚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时间就是金钱、效   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创业精神;不畏艰险、敢于牺牲的拼搏精神;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关爱精神;顾全大局、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   责的奉献精神。


(编辑:兰国库)

Copyright © 2红色文化研究咨询中心 版权所有 hongweihu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