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精神
-
出处
2011年11月4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习近平,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在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中,在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中,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
有5千多年历史文明的中华您足精神源远流长,丰富厚重。在近现代,表现党领导民主革命历程的,除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外,还有苏区精神。宣传和弘扬苏区精神是宣传和弘扬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内容。
苏区精神的基本内涵
大革命失败后,进入民主革命阶段最长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如火如荼,遍及全国12个省、约150个县的广大地区,建立了一个又一个革命根据地,即苏区。至上个世纪30年代前期,影响甚大的苏区达13个,其鼎盛时期的面积共约40余万平方公里、辖人口3000万,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苏区精神,就是党在领导创建、发展和保卫苏区革命实践中培育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它是各个苏区的广大红军指战员和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强大精神力量,是表现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历程“精神”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的文脉来说,它是井冈山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长征精神的直接源泉。苏区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五个方面。
第一,深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革命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念。许多人对“精神”内涵的概括都首先强调理想信念,因为它是产生巨大精神力量的源泉。毛泽东在开辟中央苏区时讲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对理想信念的形象表述。那时,国内革命形势处于低潮,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上井冈山后整整一年,还没建立起巩固根据地,部队中产生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毛泽东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展示了自己环视世界形势和中国政局而对中国革命必然胜利的深刻认识。革命形势的发展正如他指出的,经过一次次的反“围剿”,中央苏区建立起来,其他苏区在发展壮大。这以后,中央苏区和其他苏区的发展出现了曲折、甚至严重挫折,但是,广大红军将士和苏区革命人民,抱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相信中国革命必然胜利,因而在革命的征途上无论有多么巨大的牺牲,都前仆后继,义无反顾。
第二,反对“本本主义”,深入实际调查,“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上个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党内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将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倾向十分盛行。在红军中,集中表现为对“本本”和上级机关的迷信。为了同这种倾向作斗争,毛泽东深入苏区农村作了大量调查研究,为制定正确政策提供依据。《反对本本主义》尖锐地批评“本本主义”是“保守的思想路线”,“完全不是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在他的倡导下,各级党政干部十分注重调查研究,求真务实,不断开创新局面。对于军事斗争,毛泽东更是强调深入调查研究,哪里的敌人力量薄弱就向哪里进军,不断进行大穿插、大迂回,因而在以弱对强的不利形势下取得反“围剿”的胜利。中央苏区的开辟和发展,是反对“本本主义”,深入实际调查,坚持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硕果。
第三,民主建政,“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开拓进取,创造“第一等的工作”的精神状态。毛泽东在开辟和发展中央苏区时提出,每个共产党员要像和尚叨念“阿弥陀佛”一样时刻叨念争取群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他要求:对群众的各种问题都应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使广大群众认识到我们和他们是呼吸相通的。只有真心实意地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广大群众必定拥护我们,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作他们无上光荣的旗帜。”这实际上阐述了执政为民的思想。为了组织革命战争和改善群众生活,毛泽东还向各级党组织和政府提出要创造“第一等的工作”的要求。苏区各地形成争创一流、争当先进的政治空气,涌现一大批在各方面创造了第一等工作的先进模范,显示出共产党执政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
第四,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由于敌人残酷的军事“围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苏区的物资严重匮乏,广大军民的生活极其困难。所有干部,从中央政府主席到乡苏工作人员一律没有薪饷,每人每天只发不到1角钱菜金和大半斤粮食。干部下乡或开会,必须自带干粮。那首脍炙人口的“苏区干部好作风”山歌,是对干部优良作风的形象概括。各级干部与人民群众艰苦与共、患难相依,以做人民的公仆为无上光荣,以廉政清明来严格自律。坚持这种好的作风,苏区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创建起苏区的经济、财政、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人民群众的生活获得初步保障。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成为维系党和人民的“脐带”。
第五,无私奉献、不怕牺牲、一往无前、勇于捐躯的彻底革命精神。苏区存在的那段时间和随后的游击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广大红军指战员和人民群众无私奉献、不怕牺牲、一往无前、勇于捐躯的彻底革命精神不断弘扬的过程。仅赣南,13个苏区县总人口约240万,青壮年有50万,先后参加红军的有33万余人,支前的有60多万。在牺牲的20余万人中,有名有姓的烈士为10.8万余人,占全国革命烈士总数的1/16。兴国、瑞金、于都、宁都等县的烈士都在1.6万人以上。原属湘鄂赣苏区的湖北阳新一县,就有10万人在土地革命时期献出生命。
时代价值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长河中,苏区历史是这长河中涡流险滩最多因而时显惊涛骇浪的那一段。谱写这段历史的苏区精神也因之惊天地、泣鬼神。苏区斗争已成为历史。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不仅由革命党变成执政党,而且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执政党。苏区精神尽管是70多年前铸就的,但它历久而弥新,仍具多维的时代价值。
(一)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可以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自诞生后就领导广大群众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最高理想而奋斗。苏区精神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的这一理想信念。土地革命风暴那段历史能够发生,那么多苏区得以存在,无数革命志士为之抛头颅洒热血,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有这种精神力量。湖北阳新首任县委书记罗伟在被押赴刑场时,高唱就义歌:“我牺牲,为的是无产阶级大多数;我牺牲,为的是贫苦工农。这样死,有价值也有气度;这样死,无忧又无愁。”“枯骨填成平等路,一腔热血洗环球。杀尽残酷诸猛兽,红日照遍五大洲。”这正义之声令反动派胆颤心惊。中国革命道路,就是无数罗伟这样的烈士以自己的生命铺就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捐躯就义的情况不可能再像革命战争年代那样发生,但伟大的理想信念、高尚的思想境界、开拓的精神风貌、无私的奉献追求,则是不可或缺的。
(二)苏区精神凝聚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初始经验,对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执政为民、执政兴国,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是苏区时期成立的。对这段历史,应当辩证分析。尽管这时成立的历史条件不成熟,它也犯有“左”的错误,但它毕竟是党领导的第一个具有国家形态雏形的中央红色政权。它的成立标志着在这块土地上空前地建立了民主制度,社会最底层的人民破天荒地享受了基本的民主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党领导和管理国家政权的首次预演。前述的苏区精神表明,我们党在努力民主建政,锻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能力。在短短几年的执政实践中,如毛泽东说,“党开辟了人民政权的道路”,“学会了治国安民的艺术”。即锻炼了执政为民的能力、积累了治国理政,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建设的历史经验。这对于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特别是对于十七大提出的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构建和谐社会,更具现实意义。
(三)苏区精神蕴含着党的建设丰富经验,为当前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提供了历史之镜。全国各苏区在那样严酷的历史条件下,特别重视党的自身建设,在政治思想建设、组织纪律建设、干部素质建设、领导制度建设等方面都有具体要求,为造就出一大批治国安邦的党政军优秀领导干部奠定了基础。就培养干部言,一是强调树立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除上述外,老百姓还赞誉苏区干部:吃的金丝汤(红薯丝),睡的金丝床(稻草),穿的金丝鞋(草鞋),打的胜利仗;夸奖他们是联系群众、没有官架子的“提包政府”。毛泽东高度评价道:艰苦奋斗体现了“我们的政治本色”。二是严格法纪,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凡贪污腐化行为一旦发现必受严厉惩治。在1932年4月至1934年3月两年间,苏维埃中央政府和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处决了8名腐败分子。在红军离开中央苏区转移前,苏维埃中央审计委员会发表的审计报告说:“我们可以夸耀:只有苏维埃是空前的真正的廉洁政府。”苏区历史尽管成为过去,但这种既强调作风建设,又注重制度建设,使广大干部自觉地努力清正廉洁、克己奉公,成为广大群众所拥戴的好干部,这仍然是当前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所需要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力量,各级组织要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样,弘扬苏区精神的时代价值就更加凸显。